第十四届中国钢铁年会非晶合金分会场暨中国金属学会非晶合金分会2023年年会顺利召开
2023年10月25-26日,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和重庆金属学会承办的第十四届中国钢铁年会在重庆召开。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干勇院士、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张晓刚等,以及国内外钢铁、金属材料及相关领域的领导、专家、科技工作者、展商等2000余名代表参会。本届年会设立了26个分会场,共58个单元,发布了570余篇精彩报告,其中特邀报告180余篇,另有70篇论文以墙报形式展示,60余家展商参展。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张晓刚为大会致辞。他指出,我国钢铁工业科技发展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之路越走越快,越走越实,但也仍需要持续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要围绕四个面向,积极推进冶金科技的自立自强。一是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持续增强铁素资源保障能力。三是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四是持续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五是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六是持续推进国内国际科技交流。
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总经理侯安贵,北京科技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日本制铁株式会社副社长福田和久,浦项钢铁公司副社长金基洙分别作大会报告。干勇院士在《推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中重点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从“纵向更深、横向更宽”和全球化的视角,构建高创效的产业生态圈。提出要重点通过制造流程结构优化、新一代生态产品技术提升、制造-服务智能化平台建立、新型商业模式建立与运营四大关键路径实现绿色化、智能化制造流程及品种技术集成研发与应用的总体任务。
大会现场
10月25日下午至26日,在中国金属学会的支持和指导下,非晶合金分会场暨中国金属学会非晶合金分会2023年年会顺利召开。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4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非晶和高熵合金领域的最新进展。
非晶合金分会场会议现场
会议由非晶分会秘书长刘国栋教授、东南大学沈宝龙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张伟教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张博教授、山东大学胡丽娜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惠希东教授先后主持。
非晶分会秘书长刘国栋教授主持
会上,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非晶分会主任委员周少雄教授作了题为《铁基非晶/纳米晶工程化沿革历程及发展思考》的报告。他首先回顾了我国非晶带材产业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非晶/纳米晶产业历经了技术封锁、市场垄断,实现了跟跑、并跑和跨越式发展,目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介绍了宽幅铁基非晶/纳米晶带材连续化制造技术、超薄带铁基纳米晶带材制造技术的创新发展历程和技术创新成果。他指出,铁基非晶、纳米晶带材在高频高效电机、磁屏蔽、磁动力、高频变压器及电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未来5-10年将催生数千亿元的产业规模。
非晶分会主任委员周少雄教授作分会场特邀报告
铁基非晶、纳米晶合金始终是非晶领域的研究热点,此次会议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就这一主题进行报告。大连理工大学张伟教授分享了题为《高Bs纳米晶合金非晶前驱体结构调控及其晶化组织和磁性能研究》的报告、北京科技大学惠希东教授作了《高C含量高饱和磁化强度Fe-Si-B-C系非晶合金的结构与性能调控》的报告、南京理工大学兰司教授作了《中程序结构演变及其与铁基非晶合金纳米磁畴之间的关联研究》的报告、山东大学(威海)王丽教授(史贵丙博士代讲)作了《先进软磁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的报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孙保安研究员作了《高性能软磁非晶合金材料的开发及应用》的报告、济南大学王艳教授(肖宗奇博士代讲)作了《退火和低温处理态软磁Fe-Co-B系金属玻璃的结构调制与性能表征》的报告。这些报告详细介绍了铁基非晶、纳米晶合金相关的最新研究和应用进展。
张伟教授(左上)、惠希东教授(右上)、兰司教授(左下)、孙保安研究员(右下)作报告
非晶材料的基础研究、制备工艺和性能调控一直是非晶行业的研究焦点,也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讨论主题。围绕这些主题,会议特别邀请了东北大学张海峰教授分享了《基于熔体性质非晶合金微观结构—性能一体化调控》的前沿研究、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李毅研究员分享《弛豫非晶合金的再韧化》的最新进展、山东大学胡丽娜教授作《非晶合金液体性质及遗传性》的报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张博教授作《超稳定的Ce基金属玻璃》的报告、烟台大学赵相金教授作《多功能Zr基非晶合金超疏水表面制备及性能研究》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宋丽建副研究员作《玻璃态物质弛豫基本单元的探测》的报告。
张海峰教授(上左)、李毅研究员(上中)、胡丽娜教授(上右)、张博教授(下左)、赵相金教授(下中)、宋丽建副研究员(下右)作报告
随着基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非晶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研究者们开始探索新的方法和理论模型辅助开发新的非晶合金成分,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管鹏飞教授分享了题为《人工智能辅助无序合金模拟与设计》的最新成果、太原理工大学乔珺威教授分享了《非晶合金室温锯齿流变模型》的独特见解、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柯海波研究员则分享了《非晶合金的原子制造》的研究成果。
管鹏飞教授(左)、乔珺威教授(中)、柯海波研究员(右)作报告
除了关于非晶合金领域的相关报告外,高熵合金也是本次会议的讨论热点。会议特别邀请了东南大学沈宝龙教授作《原位生成陶瓷相制备难熔高熵合金》的报告、北京科技大学张勇教授(李荣智博士代讲)作《高熵合金在极端条件下的行为》的报告、北京科技大学吴渊教授(张英杰博士代讲)作《非晶与高熵合金中氧的作用与调控探讨》的报告、郑州大学李福山教授作《FeCrNi2Nb0.1中熵合金的微观结构调控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的报告。
沈宝龙教授(左)、李福山教授(右)作报告
本次会议还邀请了来自上海大学、东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威海)、福建理工大学、新疆大学、深圳大学、福建理工大学、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及江苏集萃安泰创明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的12位优秀青年教师及优秀博士生进行了口头报告,这些报告为本次会议注入了新的学术主题和方向,也充分展示了我国非晶领域年轻一代的学术活力和潜力。
优秀青年教师及博士生作报告
非晶分会场参会代表合影